城市更新是通过维护、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资源等方式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陈占祥于1980年代提出“新陈代谢”理念,吴良镛1990年代创立“有机更新”理论。西方城市更新始于1958年荷兰会议,美国1960年代因社会争议终止大规模改造。中国自2019年起加速推进,中央政策明确其为扩大内需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全国累计实施更新项目超6.6万个,完成投资2.9万亿元,改造建筑78亿平方米,修复破损山体4.97万平方米。2023年新开工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2200万居民;2025年计划改造2000年前建成小区,基本完成燃气管道更新。湖北、青岛等地区率先成立专职管理机构或入选国家示范。
政策层面,2025年《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强调历史保护与低效用地盘活。各地创新实施模式,如北京立法保障更新、重庆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动居住、产业、生态协同升级。
概念提出
陈占祥把城市更新主要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吴良镛,总结出“有机更新”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城市有机更新要做到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张平宇,提出“城市再生”概念,他认为城市再生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应当通过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来解决城市涌现的问题。于今,早在2001年国内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 ,他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衰败区域进行拆除、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概念中指出更新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实体改造以及生态、文化、休闲环境的改造。王林,提出建立“更新、保护、创新”的城市有机生长理念,更多地通过政府、市场、公众的共同合作与协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城市更新的政策与多方支撑。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品质提升与街区精细治理工作,提出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
发展历史
西方学术理论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趋势。原来的中心区开始“衰落”——税收下降,房屋和设施失修,就业岗位减少,经济萧条,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面对这种整体性的城市问题,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兴起了一场城市更新运动。
19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
虽然更新改造几乎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但是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则是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的美国。由联邦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对贫民窟土地予以征收.然后以较低价格转售给开发商进行“城市更新’。虽然城市更新综合了改善居住、整治环境振兴经济等目标.较以往单纯以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旧城改造”涵盖了更多更广的内容但是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相当多.特别是对于有色人种和贫穷社区的拆迁显然有失公平.因而受到社会严厉批评而不得不终止。1980年代后.美国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已经停止,总体上进入了谨慎的.渐进的脱社区邻里更新为主要形式的小规模再开发阶段。所谓的城市土地再利用(land reuse)则是对于小块土地或建筑物重新调整用途(例如将工业区、码头区转变为商业区等),往往并不牵涉到大规模的街区(特别是居住用地)调整,例如波士顿的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改造。在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城市更新的任务更加突出也更倾向于使用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e)这个字眼,其表征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有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意义。
中国学术理论界
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和经验,在1980年代初期,陈占祥把城市更新主要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新途径涉及多方面,既有推倒重来的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等。当中国城市经历了1980年代的飞速发展后,很多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譬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的快速消失。吴良镛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在199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它是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但这个概念比较强调城市物质环境,而对与其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涉及较少。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很多文章也给出对“城市更新”新的理解。在于今看来,“城市更新是一门系统理论科学,要从构建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更新,并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
2019年11月20日,中国城市更新(长三角)峰会在沪举行。
2019年12月13日,城市更新受到中央政策鼓励。
目标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什么是城市更新
新一轮拆迁来了,中央再出大招,城市将走向3.0新时代
调查内容
城市更新的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物调查、土地使用调查、人口调查、交通调查、公共服务设施调查、环境设施调查、市政设施调查、环境卫生调查、社区关系调查和空间场所调查等十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历史、气象、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
更新方式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治改善(rehabilitation)及保护(conservation)三种。
再开发
9月开始新一轮“拆迁潮”?住建部已明确,符合条件一律拆除重建
再开发的对象是指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有关城市生活环境要素的质量全面恶化的地区。这些要素已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使其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生活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甚至会阻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必须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并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合理的使用方案。 [17]建筑物的通途和规模、公共活动空间的保留或设置、街道的拓宽或新建、停车场地的设置以及城市空间景观等,都应在旧区改建规划中统一考虑。应对现状作充分的基础调查,包括该地区自身的情况以及相邻地区的情况。重建是一种最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因此只有在确定没有可行的其他方式时才可以采用。
整治改善
整治改善的对象是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 对整治改善地区也必须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大致可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若建筑物经维修、改善和更新设备后,尚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使用的,则应对建筑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2.若建筑物经维修、改善和更新设备后仍无法使用,或建筑物密度过大,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当,或因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交通混乱、停车场不足、通行受到影响等情况时,则应对造成上述各种问题的原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解决,如拆除部分建筑物,改变建筑和土地的用途等。
3.若该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或布局不当时,则应增加或重新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
整治改善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也可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少,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须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整治改善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其继续衰败,更是为了全面改善旧城地区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护
让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步伐快一点
保护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的历史地区。保护是社会结构变化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更新”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适用于历史城市和历史城区。
与文遗保护的区别
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需要保护的地区还是在需要更新的地区,都同时面临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问题。差别只是,在保护地区中,需要受到保护的东西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更新地区,需要更新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通过塑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去实现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政府行动
2025年5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
国新办2025年5月20日就《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赵成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有利于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又有利于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6月4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示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结果,拟支持的20个城市为(按行政区划排序): 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哈尔滨、苏州、温州、芜湖、厦门、济南、郑州、宜昌、长沙、广州、海口、宜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中央财政按区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8月28日,据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在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中,要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要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加强和规范存量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提高运行效能。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方面,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建设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
协会响应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房屋安全体检与隐患治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作为应急管理部指导的国家级行业协会,率先响应政策号召,推出“房屋体检师”专项能力培训及《房屋体检机构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为行业输送专业化、标准化技术人才。